“东京的华人作家们在写什么”文学讲座在单向街书店举办

日中商报 2025-07-02 13:40:14
image.png


【日中商报特约记者徐朝霞】由日本华文作家协会和中日翻译家协会主办的“在东京的华人作家们都在写些什么”文学讲座,于6月28号在银座单向街书店举办。这次活动,只有40个座位,但热爱文学的人热情很高,冒着炎热前来,增加了两张座位。

      

这次文学座谈活动有三位东京的华人作家分享了他们的创作谈,第一位就是知日随笔家李长声、第二位是诗人金蔚、第三位是著名历史传记作家陈醒哲。这次文学讲座活动,翻译家金晓明,学者刘红博士作为特邀嘉宾也分别分享了他们的新书。


image.png


华文作家协会老会长、东京书房出版社社长姜建强主持了今天的文学讲座。开场白就是首先向单向街书店的事业开发部部长、著名主持人向蕾蕾致意。感谢她免费为这次活动提供了这么好的场地。


image.png


华文作家协会会长弓也直首先发言。他谈到,“写什么”是写作者的核心命题,这不仅困扰中国作家,也是全球写作者的共同难题。此次讲座所在地单向街书店,得名于本雅明的著作,而本雅明与茨威格为追求创作自由付出生命的经历,印证了写作自由对作家的重要性。

      

当下,作家除了坚守创作自由,还需直面AI挑战——尽管人工智能能产出辞藻华丽的文字,却缺失如《出师表》的决心、《岳阳楼记》的情怀等人文内核。他强调,只要作家始终书写对生活的独特感悟,其创作便无可替代,同时寄望日华作家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。


image.png


接着是著名随笔家李长声分享了自己的写作感受,他总是那么随和与谦虚,说:我在日本压根儿是一个观察者,甚至是旁观者,并非一头扎进水里呛几口水或许能学会狗刨式游泳的生活者,更没有跻身于主流社会的念头。总觉得以平常心看日本,才能看见一个正常的日本。


image.png


在创作分享会上,诗人金蔚聊起了她对诗歌的独到见解。她认为,诗歌里藏着“酒神精神”,那种自由奔放的劲儿是诗歌的灵魂。在她看来,诗歌语言就得打破常规,不能被固定的表达框住。诗歌之所以有力量,是因为它展现了人性里善与恶、光明与黑暗两股力量的交织拉扯,而这种拉扯向上生长,就形成了诗歌独特的张力。只要保持勇敢探索的精神,就能冲淡人生的忧伤。她还感慨,在如今“内卷”又充满虚无感的生活里,只有坚持创作,才能找到精神寄托,而她自己就是靠文学疗愈了不少精神内耗。

      

金蔚还提到,波德莱尔、兰波等西方象征主义诗人的作品,对她的创作风格影响很深。分享会上,她着重介绍了自己的新译作——日本战后超现实主义诗人野村喜和夫的诗集《夕照遐思录》。这本书今年刚由东京书房出版,也是野村喜和夫的作品首次在简体、繁体中文世界发行。姜建强社长特别称赞了金蔚的翻译水准,认为这部译作在促进中日文化交流上意义重大。


image.png
image.png


作为“码字人”,作家需创作有温度、鲜活文学形象的文字,展现不同历史时空的善恶美丑、明暗兴衰。作家陈醒哲结合在东京出版的3部作品,分享创作感悟。首先谈到历史传记的写作。历史传记融合历史与传记,通过文学建构使人物个性鲜明、事件生动翔实。强调“真、信、活”原则(真实性、可信性、生动性),确保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精准描述。

      

在创作方法上,采用报告文学叙事(源于新时期文学),以一手史料(如档案、日记、口述)为基础,进行文学重建:将史料细化为细节、情节,像搭积木般构建作品。避免跟风,追求独创性(如填补历史空白)。

      

2000年后,在国内出版了《王铁汉将军传》《盛京医事》《铁面》《大道之光》等长篇历史传记。2023年12月,在东京书房又出版了《赵尔巽传》《陈官俊传》。这六部历史传记作品均为冷门,第一次被书写。

      

《赵尔巽传》和《陈官俊传》出版后,陈醒哲开始转向长篇小说创作,因为小说更能彰显作家的眼界和生活体验,充分体现艺术追求。去年12月,在东京书房出版了长篇小说《缱绻东京都》,小说讲述了东京都华人徐达裕家族的悲欢离合,主题表达基督教的爱与宽恕、灵魂救赎,并探讨华人子女教育、老龄化、文化差异、信仰和谐等社会议题。

     

 灵感源于一位华人女青年的视频“一个人在东京的生活”,成为小说原型。


image.png
image.png


中日翻译家协会会长、翻译家金晓明也谈了创作感。去年他在东京书房出版了十年磨一剑的巨著《格律诗词翻译万叶集》,轰动了中日翻译界,具有划时代的意义。围绕《万叶集》的译著,金会长分享了三个核心内容。


一、《万叶集》的价值与特色

      

作为日本首部和歌总集,20卷4516首均以“万叶假名”汉字书写,奈良时代大伴家持编纂,作者覆盖全阶层。内容分杂歌、相闻歌、挽歌,诗体含短歌(五七五七七)、长歌、旋头歌,堪称日本和歌之源、民族精神故乡。


二、中国文学对《万叶集》的深远影响

      

日本“令和”年号便出自《万叶集》梅花歌序,可见歌人在字词运用、情感表达上深受中国古典文学滋养,大量借鉴其意境与修辞。


三、《格律诗词翻译万叶集》的突破

      

2024年出版的这部译著以格律诗词为载体,译1330首和歌,创中文译本收录之最。相较谢六逸(约20首)、钱稻孙(690首),实现两大创新:


1. 体例革新:严循原著20卷编排,标注原文信息,增强互文性;


2. 译法突破:以平仄格律对应日歌韵律,加注阐释文化意象,兼顾形式美与文化传达。

      

各界评价金晓明的翻译精准再现了物哀之美,融合了中日文学精髓。金晓明表示,将继续深耕翻译,推动中日文化互鉴。


image.png